責任感是人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,從中產生的情感體驗,這種體驗來自對自己行為后果的反饋,同時又激勵、督促自己去履行一定的義務,以實現一定的行為目標。責任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礎,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,就要對相應的事物負責。但是,孩子做事,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,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,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必須讓孩子有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。那么,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事負責任的態度呢?
一、父母們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任務,鍛煉孩子的獨立做事的能力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父母們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做的之前要提出要求,鼓勵孩子認真完成。如果孩子遇到困難,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孩子指導,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,要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完成。
二、父母們要學著做盡職盡責的父母。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,責任心就是對任何事情都盡心盡力的心。只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斷提升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,才有敏感度去引導孩子。而且,父母平時少說推卸責任的話,特別是在工作中遇到阻礙時,要少說責備和抱怨的語言,這種語言本身就是在推卸責任,在暗示“我是對的,他們都是錯的”。父母如果是這樣,當孩子遇到不順心時,也會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別人。所以,父母的言行不容忽視。
三、事前與孩子交流、協商,制定合理的目標,當孩子不肯完成時不能輕率遷就,應仔細分析孩子想要放棄的原因,如果并不是因為難度過大而難以完成,就要態度溫和地督促孩子做好。但是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產生畏難情緒,而且難度的確較大,父母也可以適時地讓孩子松一口氣,然后在低難度水平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,鼓勵孩子繼續努力。父母切忌批評嘮叨,更不要諷刺、挖苦,這樣做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。
四、讓孩子信守諾言,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父母為孩子做出遵守諾言的榜樣。無論作出什么許諾,都要盡可能地實現,如果不能實現的話,一定要向孩子說明。告誡孩子不要輕許諾言,一旦許諾,就必須遵守。積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公益勞動和集體活動,培養孩子對集體的責任心。作為家庭中的一名成員,孩子既應該享受權利,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,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崗位,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。父母可通過鼓勵、期望、獎懲等方式,督促孩子履行職責,培養責任心。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層次的責任心難以確立,將來走上社會也難以向社會層次的責任必過渡。